第150章 施行论文制度(1 / 2)
科举考试作为抡才大典,直接关系到大明日后数十年的治理水平,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这也是眼下最好的窗口,以此展现朱见济的执政方针。很多话平时上朝的时候不好说,可以放在考卷里面。
自己想要实现怎样的目的呢?集权收权?抵御边患?还是赈济灾害?
朱见济深思良久,自己身为后世之人,有着后世的记忆,又怎可一律泥古,还是需要作出一些改变的。
明朝科举考试,不可否认选拔出来了很多的人才。但是也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在朱见济眼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考生多年寒窗苦读,不事生产,哪怕是高中进士,想要上手处理地方政务,也需要磨炼许久。
而且绝大多数的进士知道自己有这个缺陷,并不愿意下到地方磨炼,避免在地方的操劳中露馅,而是希望一直在京城。他们的思路是先进入翰林院等清要衙门,编修书籍草拟诏书等。之后或是成为六科给事中,或是进入都察院成为御史,在朝廷取得名声之后外派地方。养望几年回归中央,顺势成为六部高官,最终入阁。
选择这条道路桉牍之事稀少,同时也是最迅速的,虽然可能会得罪权贵甚至是天子本人,但是言官本就是个得罪人的职位,不弹劾别人还要交辱台钱。
在明朝中后期,凡是阁臣基本上以此入阁,大差不差。
朱见济自各地遴选循吏为乾清宫行走,便是为了刹住这股风气,有一些用处,但是要说彻底根除也不现实。因为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或者说从皇帝制度出现以来,所有人都明白离皇帝越近的人升迁就越快,你在地方案牍劳形,牧民有道,又有谁知道呢?不如在皇帝面前多表现一下。
朱见济遴选乾清宫行走,何尝不是通过选拔亲近之臣的手段激励地方官爱民如子,让他们为政清廉宽和。本质上也没有突破这个风气。
朱见济想起了后世官员升迁必备的基层工作经历,难不成让所有新科进士都下到地方去磨炼吗?到时候恐怕又有一堆人站出来说如此非所以待文学清臣之道。
这殿试,朱见济是越想越头疼,一群没有社会经历的人,又能够指望他们对国家大事提出什么针对性的见解呢?还不是套路模板,科举大省里那些个大族甚至将之视为家传绝学,传男不传女,其实就那么回事。
“策论,策论,不经实地考察,游历四方,如何能够写出于国有用之言辞,还不是纸上谈兵,尽是空谈。”朱见济低语,正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忽然灵光乍现,“不若效彷后世,让举子写就论文,让朝中官员评定,遴选优劣。”
这个念头甫一出现,朱见济就好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只是商辂都快要将会试的卷子给评改完了,留给朱见济的时间不多。该如何具体实行论文制度,需知包括选题、字数、结构及重复率这些可复杂无比,需要不少的时间打磨。
朱见济将彭时传召而来,将自己的心思与彭时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