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61章 讽圣吴敬梓

第361章 讽圣吴敬梓(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清代吴敬梓的著名代表作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每个人都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而范进中举便出自儒林外史这本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强烈讽刺意义的,里面讲述的故事道尽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

它入木三分的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部儒林外史,就像有人用一个勺子,剖开社会华美的包装,挖出里面最阴暗的血肉。

只有看过了儒林外史,才能知道吴敬梓的深刻。

吴敬梓把皇帝的新衣一把扯开,露出所谓盛世真正的模样。

圣人之言未必假,爱说圣人之言的人多半假。

科举未必不好,科举制下的众生多半不好。

道德未必虚伪,爱讲道德的人多半虚伪。

“他,写下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儒林外史。”

“而他的一生,远比更传奇。”

“他,出身豪门世家,生来富贵。”

“却被亲戚背刺,又接连科考失败,尝尽人生百味。”

“康熙四十年,安徽第一豪门吴氏的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

“家人取诗经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一句,叫他吴敬梓,期望他对父母恭敬孝顺。”

“为了维护家族的体面,吴敬梓一出生就被过继给大伯吴霖起,自此也埋下了他困于家族的祸患。”

“吴敬梓的曾祖父那一代,出了四个进士。”

“他的祖父那一代,出了两个进士。”

“他的父亲吴霖起因为文章写得特别好,被皇帝看中。”

“在古代,中进士是非常难的。”

“当时,有一句诗用来形容吴家,他们家就是科举考试上面最耀眼的那颗星。”

“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长房长孙的吴敬梓,从小就被家族寄与了厚望。”

“他5岁进私塾,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但是,13岁时,他的生母去世了。”

“丧母后,他的个人志趣一度向杂书转移,继而也就此奠定了日后从事词赋创作的基础。”

“17岁时,他的生父去世了。”

“18岁时,他在当地参加考试,中了秀才。”

“当吴家所有人都看好吴敬梓要像他的祖父辈一样,接连中举,最后光宗耀祖的时候。”

“没想到,命运似乎对他蒙上了双眼,吴敬梓离仕途是越来越远。”

胡适: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儒林外史。

年少时读到儒林外史的故事,不无挖苦,不无讽刺,不无嘲笑。

直到后来,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后。

读过全本书,才发现书中人物的无奈、心酸和悲凉,又何尝不是现实。

也许人在年轻时,很难有太深的感触和领悟。

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阅历,方能知晓其中的冷暖和心酸。

范进五十多岁时,还只是一个童生,家里贫困不堪,甚至连赶考的钱也借不到。

在出榜前,范进母亲已饿得两眼昏花。

不得已之下,让范进把家里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卖了,去买几升米煮粥。

后来范进中举后,众邻居有拿鸡蛋的,有拿白酒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一个人经历的起伏越大,越能看清世态真相。

周进在中举前,已经六十多岁了。

曾经周进勉强以教书糊口,后来被众人奚落排挤。

万般不得已之下,只好随做生意的舅子,到省城记账挣钱。

当周进中举后,县上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

不相识的,也作认识。

曾经瞧不起他的人,也亲自来上门贺喜。

唯有大喜大悲都经历过了,才能感受到世事的冷暖和变化。

或许,每一个成年人,曾有这样的体会。

当身处低谷时,周围充满冷漠和残酷。

哪怕穷到吃不起饭,没人愿意舍三分情义。

被逼到走投无路时,没人会给你一条路走。

可当人身在高处时,周围全是善心和好意。

毫无交集的人,可能与你攀亲结交。

曾经形同陌路的人,可能与你呼朋引伴。

年少时,世人不懂人情的反复和世态的炎凉。

如今明白,那不过是人性,不必去较真,更不必去在意。

看清是一种能力,看淡才是更大的智慧。

读儒林外史时,读的是官场,是科举,是秀才们的故事。

后来才发现,读的不过是眼皮子底下的人和事。

儒林外史这本书的精华,不过是六个字,人心,人情,人性。

当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就读懂了真实的社会。

“23岁时,吴敬梓的继父也去世了。”

“然后吴家就开始上演一场争夺家产的大战,家族的纷争像一片阴霾萦绕在他的心上。”

“作为出生在终点线上的孩子,吴敬梓本来可做一个快乐的富家公子。”

“却被无情的大人们撕扯着,再也没有父母撑伞的他连本应属于自己的财产也被抢夺得只剩三分之一。”

“由于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刺激而陷入人生低谷,继而便过起了纨绔子弟一般的生活。”

“常年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且又多出手阔绰施财他人。”

“以致于后来不得不变卖祖产而维系生计,不断遭到吴氏族人和当地士坤的一再责难诟病。”

“更悲惨的是,他妻子也因为家族的争斗而病倒。”

“加之家族的日渐欺凌,最终愤恨离世。”

“也是在同一年,孤苦无援的吴敬梓第一次走进了乡试考场。”

“但很可惜,他落榜了。”

“三年之后,他第二次踏入乡试考场,很遗憾,依然落榜。”

“29岁时,他第三次参加乡试。”

“这一次乡试之前,他参加了一个模拟考试,他的文章得了当时的最高分。”

“但主考官给他文章的评语是,文章大好人大怪。”

“其实也难怪,从23岁到29岁,六年的时间。”

“一直在考试上面,正常人也被磨得不正常了。”

“然后,第三次乡试,他又落榜了。”

“更糟糕的是,在这个期间,他分到的那点家产被他败得也所剩不多了。”

“当一事无成的吴敬梓再回到家乡时,那些昔日的父老乡亲全都骂他是一个败家子。”

“骂他没出息,亲戚们全都排挤他,所以他在老家待不下去了。”

“没有办法,他只能去了南京,打算换个地方,重新开始。”

曹雪芹:吴敬梓出身官宦世家,最终却落得个穷困潦倒,我们两人的命运极其相似。

出身名门的吴敬梓,走上了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

最终以穷困潦倒的晚年生活,为自己的一生写下句号。

在他看来,吴敬梓的命运之所以如此悲凉,原因有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