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挖引水渠(1 / 2)
宋清明现在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棉花种植地距离水源地,就是流经村的那条大河有一定的距离,浇水很是不便。
棉花不像麦子是旱地作物,它需要经常浇水,每隔几天就要浇一次水,特别是新苗刚种下没多久,浇水的频率还要更频繁一些。
所以每次浇水,对宋清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毕竟一百来亩的棉花地可不是开玩笑的,虽然他也是请人浇水,但这个工作量有点大,而且浇水可能不会那么及时,会影响到棉花的生长。
现在大家的浇水方式基本都是拿着水桶到河边装水,然后提着水桶就浇水,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一点都不适合大面积的农田灌溉。
这个时候宋清明想到了一种古代灌溉神器——水力翻车,简称水车。
水车也叫水力翻车,车高十米多,由一根长五米,口径零点五米的车轴支撑着二十四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缓缓转动着辐条,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宋清明将水车的设计图纸画好后就拿到李家村给外祖父打造,因为这个水车是比较大,所以只能做好一个个零件,到时候再一一送到石河村进行组装。
水车打造的过程中,宋清明同步请人挖出一条专门灌溉的水渠,当然这条水渠并不是单纯为他家种植的棉花服务的,他考察过周边的情况,设计了一条可以覆盖需要人工提水灌溉的区域,届时适合村的村民都可以使用。
村里的人知道这可是惠及自己的大事,死活不收宋清明的工钱,都说,这是给自己干活的,哪有给自己干活还要收钱的,这说出去被别人听到了,不就笑话死他们呢?
就这样,宋清明就带着大家挖起了沟渠。
此时的天气并不炎热,因此众人干活时并没有感到特别辛苦,心中都期盼着能够早日将水渠挖通,以便在炎炎夏日来临之际,能更轻松地给庄稼浇水。
宋清明拿出一些石灰,仔细地在地面上画出一条白线,并温和地向众人解释道:“这便是水渠的大致路线,大家只需按照这条白线挖掘即可。务必确保水渠有一定的深度,挖出的石块无需搬走,可直接沿水渠两侧堆放整齐,这样到时候流经的水就不太容易冲刷塌两旁的土壤了。”
之所以要深挖水渠,是为了能蓄积更多的水源。若水量不足,尚未流至目的地便已被土地吸收殆尽。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需要注意,即前段水渠的地势应略高于下段,以形成落差,加快水流速度,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损耗。
因此,宋清明在规划水渠线路时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看似有些蜿蜒曲折,实则是顺势而为。
每家每户只要没有出去打工的人,基本上都来挖水渠了,就算是在咸鸭蛋工坊干活的人,上工前或者下工后,也会抽时间过来帮忙。
因为参与人数众多,所以工程进度非常快。
宋清明根据每个人的体力和技能水平,将他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水渠的挖掘工作。
靠近河道附近的泥土比较松软,挖起来相对轻松一些。但其他地方的土壤则较为坚硬,需要更多的力量和技巧才能挖掘。
因此,宋清明会安排一些人提前挑水,将水浇在坚硬的土地上。这样可以让水渗透到地下,使坚硬的土壤变得湿润、松软,便于挖掘。等到这些土壤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再进行挖掘,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大家正干得起劲时,忽然间,一阵铛铛声传入耳中。
铛!铛!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