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夷货的利息及制白糖的方法(2 / 2)
第二种方法是将糖液倒在一个瓦溜里,那瓦溜底下有个手指粗的小孔,先用草塞住,待糖浆凝固后再取出。
然后在口上盖上黄泥浆,静置不动,如此大概一个月,瓦溜里的糖靠着黄泥的那层就变白了。
取下白的那层,继续盖新黄泥,剩下的又会变白。
那瓦溜小孔处还有黑色的糖液流出,可煮酒可喂猪。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从成本上讲是第二种优,时间上来讲是第一种。
他还将事后画的图拿出来给他们看,粗一看,那工具真的很简单,似乎用个大漏斗或者将小缸底部开个孔也可以。
倩倩与何济源对视一眼,两人都有点跃跃欲试,家里正好有油红糖,材料是不缺的,所缺的正好是黄立魁看过却没有操作过的具体方法,肯定有些保留的秘诀。
于是第二天,何济源也不出去了,在厨房里看着试。
他们让补碗匠将一个小缸底下打一个小洞,将事先捣碎了的糖放进去,压实了,再将过滤了的黄泥按黄立魁看到的方法捣成浓稠的浆盖上。这种看起来简单,倩倩却觉得能做成的可能性不高。
倒是用蛋清的法子效果不错,加了几次蛋清后用捞子将浮末捞出,那棕红色的糖液颜色浅了许多,不过后面再加蛋清净化效果就差了,似乎那糖液颜色一直就不变了,固定成那舀在勺子里的浅黄色。
最后没办法熬成糖后打了砂,冷却了是呈中黄色到浅黄色的糖块,若是碾成糖粉,看起来颜色会更浅,只是不如外面买的那种白糖。
这似乎是一种突破,尽管成本高昂不能用于大规模制作。
而至于用黄泥盖的那种,在经过一个月后打开,最上面一层大概有两三寸厚的是颜色相对浅的白糖,越靠近土的那面越白,越往下则越黑。
那小孔
这里没有喂猪,就将这些液体加水稀释了后加了酒曲用来酿酒。
几个人总结了一下,其他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以后将糖浆倒入瓦溜时的稠度和拌黄泥浆颇花点心思,那黄泥浆若是拌稀了容易散,干了呢又会导致水少,干得太快,白糖层就薄。
听黄立魁说漳州那边种的是芦蔗,一亩能得糖四百到五百斤,从秋末制糖到初春,以当前的糖价来说,可是比种田多两倍的利呢。
那里虽然产漳缎、漳绒、改机、漳绸等纺织品,用的丝却是从江南运过去的。
每年的产丝季,商人就整船运糖或夷货到江南换得生丝、布匹,再运回来。到秋天则是运丝织品、瓷器或夷货去换棉花和棉布。
而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甚至糖是大宗的出海贸易品,泉州龙泉窑制的龙泉瓷,德化窑的象牙白瓷,特别是瓷雕观音像,那可是精品。
又听黄立魁从诸小海商那里听来的,到东西洋的贸易得利达二到三倍,到倭国则是四到六倍,不过海贸大多为世家大族所垄断,所需的成本也极高,并非小民能肖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