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水逆日(2 / 2)
李合嫣还算运气不错,她的律诗学得比绝句要好,再加上考试之前有做准备,一首诗誊抄在卷子上的功夫,面前的那柱香才烧了没有一小节。
时薇薇也是有备而来,绝句字数本就比律诗少,是以她比李合嫣用时几乎少了一半。
诗词考试考官并不阅卷,是等到两位考生都结束答题后,再由考生自己将作品念出来并加以解释。这一规定目的在于考察考生的语感能力,并且也便于将诗词中的情感传递给考官。
等到李合嫣放下笔,监考官便示意时薇薇先念出作品。
时薇薇起身向考官行了个礼,道:“学生所作的五
言绝句,乃是想起前些日子某夜独坐窗边时看到的景色,有感而发。”
时薇薇拿起了考卷,念道:“思归。竹叶揽梧桐,斜阳映翠华。夜露凭冽起,濡浸半绸纱。”
全诗四句,将一个夜深露重独自坐在窗边出神伤情的女子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中虽句句写景,但听上去却像是每一句都在抒情。
李合嫣都控制不住地猜测那诗中写的主人公,是不是正在思念褚奕的时薇薇本人。
监考官点了点头,又叫了李合嫣的名字。
李合嫣回过神,连忙起身,恭敬道:“学生抽到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诗歌内容全凭想象。”
几位考官听了李合嫣那句“全凭想象”后都微微摇了摇头。宫学中的夫子也曾教过她们,作诗讲究触景生情、遇事有感,切忌全靠猜想。那些只靠空想写出来的诗必定没有灵性,无法感染别人。
时薇薇也觉得李合嫣是失言了,就算真是凭空捏造,也不该直接说出口来丢了考官们的第一印象分。
李合嫣这么说自有她的道理,她看了眼考卷,略微低着头,作沉吟状:“戍边一战赠将士。骤雨惊春去,离宫掩恣行。烽烟边戍起,浴血奋图赢。霭霭浓云幕,昭昭赤子心。身先天下死,后世自留名。”
李合嫣的诗沉郁
悲壮,和时薇薇完全是两个风格。虽只有短短八句,却将边关将士奋战沙场马革裹尸的英雄气魄融进了每一个字中,将那刀光剑影的战场直接铺开在了众人面前。
上座的几位考官一时之间都没能回过神来,时薇薇也暗自心惊这首诗的气场。
李合嫣毕竟活在一个观念开放的时代,她的性格决定着她作不出那种细腻温婉的诗来。
但好在那个时代交通发达,让她能够游历大江南北,听到各种各样的英雄故事,感受到河山昌盛的来之不易。
“学生的这首诗是为了这大半年来在边关勇战蛮夷的将士所作,戍边一战,我金洛数千将士埋骨沙场。
学生虽没能亲眼看见战争的残忍可怖,但却能够想象得到短兵相接时战士们的英勇气魄。是以学生说这首诗全凭想象,是如实相告,并未有敷衍考试之意。”
监考官听了李合嫣的解释后不住地点头,拍手叫好:“这首诗气魄宏大,慷慨悲壮,实在是难以想象这诗是一个女子所作,好诗,好诗啊!”
时薇薇藏在袖中的手握紧了拳头,虽说李合嫣的诗在用字和心思上都没有她来得巧妙,但在感染力上却是她的诗远不能及的。本来她满心认定自己能够胜出,可如今看来,一切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