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财政改革(1 / 2)
朱由校穿越明末小半年。
对朝廷财政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
复杂,奇葩,弊端多。
若非花费心思理清头绪,他身为皇帝都搞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
其一,与历朝财政制度不同,大明财政制度实施摊派制。
即朝廷官吏年前制定出来年的财政预算,将来年所需税收摊派到各省,这使的百姓缴纳的赋税忽高忽低非固定值。
若朝廷遇到突然战事或遇到灾情,临时急需用钱时,则要临时额外加征赋税,如三饷。
其二,即他在陕西提到的起运存留制度。
历朝税收正常运行方式是各省税收归朝廷,然后,朝廷设有专门财政衙门和转运衙门,依照各省需求发下去。
然而,大明没有统一的财政衙门和转运衙门,其税收直接从县级开始分流。
以京郊大兴县为例,假如天启七年税赋折合两万两白银,这笔银钱将在大兴县开始进行分派。
县衙办公,卫所协饷,驿站维护,修缮河堤,藩王俸禄,军费摊牌...等等,税银尚未离开县城便只剩五成。
然后,剩余这五成银钱并非全送去户部,而是送去户部,工部,礼部,内库、太仆寺,太常寺各衙门。
表面谁都管理财政,其实谁都不管理财政。
明清财政对比,清朝税赋要进户部的账,缺钱时,户部尚书或内务府内大臣能拆东墙补西墙。
而大明部分税赋不进户部的账,没钱时就真的没钱,想拆东墙补西墙都拆不成。
最关键,便是户部。
起初,他以为户部类似后世的财政部,理清头绪赫然两者相差甚远,大明户部基本不管理后世财政部的核心工作。
户部尚书日常充当皇帝私人财务顾问,领十三清吏将十三省账算明白。
两名户部侍郎则不搭理户部事务,无它,一名户部侍郎就负责全国粮储和户部太仓库两件事。
他有单独的办公衙门,并直接对皇帝负责。名为户部官吏,却做粮食局的活。
另一个户部侍郎更野,通常是外派,或担任管理漕运,河运特使,或去九边管理粮草补给,经常外派在外。
名为户部侍郎,却做着总后勤部的活。
最坑的是户部财政和内帑联系紧密,皇帝更像户部尚书。
虽说崇祯皇帝问题挺多,但崇祯为强化朝廷财政权力,建立朝廷直接管理各省仓储,各省财政汇集到布政使和巡抚,由他们集中对户部和皇帝进行奏销。
这种做法,俨然类似后世的垂直管理体系,比较于大明现有的财政体系更便捷,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