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很想拥有自己的实验室(1 / 2)
哈哈哈哈……整个包间里充满着快乐、友善、满足的笑声。
……
就像张小平教授说的,这种石墨烯的新结构只是一个开始 ,至于是否伟大,其实还要看今后走的路是否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在林院士的细心指导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后,他们终于迎来了新的突破。
他们成功攻克了石墨烯在电池中导电性不佳的难题。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石墨烯在电池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现在已经被他们彻底解决。
同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他们发现,通过引入一种创新的纳米粒子——由铌和锡组成的核心结构,外层包裹着一层超薄的碳氮化合物的复合纳米粒子,可以显着提升电子在石墨烯中的传输速度,从而提高电池的导电性和效率。
这种独特的纳米粒子,其核心的铌和锡比例经过精心调配。铌原子的存在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而锡原子则增强了电子传输的活性。外层的碳氮化合物不仅能够保护核心结构,还能与石墨烯形成良好的化学键合,极大地改善了界面接触,并提供更多的导电通道。
为了寻找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他们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困难的道路。他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实验,然而,他们的努力并不高效,实验结果千差万别,不能高质量地重复实现。
好在这群科学狂人他们都知道科学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于是他们继续着千万遍的实验,不断调整参数,改进设计,力求让每个细节都达到极致。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斗,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寒假来了,他们不回家。春节到了,他们给自己放了十天假,初六就回实验室了。
实验室里,各种仪器设备日夜运转,数据不断积累。苏璃和苏墨白负责调整纳米粒子的合成参数,李羽寒和孔民则对每一组实验结果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他们首先尝试了不同的纳米粒子浓度。过高的浓度导致粒子团聚,反而阻碍了电子传输;过低的浓度则效果不明显。经过反复测试,他们确定了一个理想的浓度范围。
接着是添加方式的探索。直接混合、分步添加、原位生长等多种方法被一一尝试。
最终,他们发现通过一种特殊的气相沉积法,在石墨烯生长的过程中同步引入纳米粒子,能够实现最均匀的分布和最佳的性能。
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优化,他们确定了最佳的纳米粒子种类——就是这种铌锡碳氮复合纳米粒子,浓度为石墨烯质量的 5%,添加方式为气相沉积法,以实现最佳的性能提升。
结果令人振奋。这种新型电池的充电时间大大缩短,仅需原来的一半甚至更少。原本需要数小时才能充满的电池,现在短短几十分钟就能完成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