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广府古镇(2 / 2)
娲皇宫所位于的中皇山岩石层为鲕粒灰岩,具有十分顽强的抗风化能力,以此作为娲皇阁的地基加之拱券结构,可有效保证娲皇宫的高柔韧性。
山崖凹凸起伏的山形是影响娲皇宫建筑群结构布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娲皇阁一层的柱子深埋山崖中,使地基牢固;二层楼阁与山崖体有缝隙;三层阁背与山崖之间用铁链相连。据考证,铁链的一端固定在山体的栓马鼻上,另一端栓于阁楼,借以稳住阁楼。
建筑雕饰
屋顶脊饰
娲皇宫山下建筑群的正殿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吻是螭[chi]龙的样式,因此又被叫做为“螭吻”。正吻位于屋顶正脊与垂脊相交节点,为屋脊正脊上两端的装饰构件。装饰图案多为清式官样的龙头形状,除其装饰作用外,亦有防火的功能,古人认为鸱吻能够避火灾,因此将其安置于建筑物上。
墙饰墀头
墀[chi]头装饰构件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构件之一。通常位于山墙面伸出建筑屋身的突出位置上,其作用是承托前后建筑檐外的构件,另一个作用则是帮助排水与挡雨。
娲皇宫建筑中存有刻有“福”和“禄”“日”和“月”“忠”和“义”等文字墀头,亦有精致的图案墀头。
彩画装饰
娲皇宫古建筑群现存最早的彩画是清朝时期的彩画,主要有额枋彩画、挑檐枋彩画、柱头彩画、山墙彩画等,距今年代久远,涂料表面已部分脱落,画面内容的完整度也有所欠缺。
彩画装饰
主要景点
朝元宫
朝元宫,原名大悲准提庵,又名十方院,称为山前第一宫。朝元宫坐东北面西南,共有两进四合院,占地1392平方米,由天王殿、大乘殿、水池房和北侧的华佗庙、三官殿及其遗址等组成。
天王殿,即朝元宫山门,面阔三间8.8米,进深三间7.76米,建筑面积为66.88平方米,单檐硬山布瓦顶。殿内座有四大天王像,殿外四柱出廊,门厦飞檐斗拱,厦前为雕玉栏杆望柱的三孔引路石桥,青石铺路刻石雕花。
大乘殿,即为中殿,亦称作正殿维那殿,是朝元宫的主殿。大承殿面阔五间13.31米,进深三间9.20米。大乘殿内坐有千手千眼菩萨,其左右分立着文殊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善贤菩萨和白衣大士。两山墙上绘五百罗汉壁画。
水池房,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为硬山小式布瓦顶建筑。
朝元宫北侧的三官殿、华佗庙为砖木石结构,面阔四间,进深两间,亦是硬山小式布瓦顶建筑。
停骖宫
停骖宫,亦名歇马殿,位于朝元宫东处100米,为旧时达官显贵到娲皇宫祭祀、游玩时休憩之所,是一个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殿、南北厢房、门楼和倒座组成,占地总面积为576平方米。
山门,为单檐硬山布瓦顶门楼,为旧时道士休憩之处。
正殿,为砖木石结构,面阔13.80米,进深8.23米,高7.9米,前设出廊,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正殿的山墙及后墙上绘有壁画,女娲出宫图、回宫图、佛道儒三教图等,是娲皇宫现存清代壁画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之一。
南、北厢房为旧时茶水房,专供乡绅富士于娲皇宫游玩时憩息、渴饮。
广生宫
广生宫,地处山脚,为一座独立的依地形而建的四合院,是娲皇宫的四组主要建筑之一。
正殿,即子孙殿,为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之处,亦是供奉广生圣母的场所。
广生宫的明间、次间为槅扇,稍间则为槛窗。殿内梁柱雕刻有龙凤图纹,镶嵌狮子宝瓶,并多以青、绿、白三色彩绘上色。
1986年,涉县文物保管所对广生宫进行重新修缮。
娲皇阁
娲皇阁,共4层,高23米,其上三层阁楼建于石窟之上,为歇山琉璃顶建筑。
石窟为山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建造于北齐,共三间,中间为拱形的拜殿,两侧则是用于保护的石条宝券顶。石窟内面供奉着女娲的金身塑像。
娲皇宫第一层楼阁为清虚阁,南北长11.28米,东西进深5.8米,高3.55米。其南北两侧各设通向二层阁楼的楼梯。
二层名为造化阁,面积略小于清虚阁,南北两侧亦设有通向上层的楼梯。传说造化阁为农历三月三求子所拜的阁楼。
三层为补天阁,西面设为隔扇,南北则为隔窗。补天阁南北西三面均设檐廊,以便于游人远眺。
清虚阁、造化阁和补天阁的部分砖墙上存留有旧时壁画。其壁画内容分别为纣王不敬重女娲而遭灭国、女娲送子和女娲炼七彩石补天。
娲皇阁
梳妆楼
梳妆楼,是传说中女娲沐浴、梳洗、休憩之所,坐东朝西,坐落于娲皇阁的北侧,是娲皇宫山上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之一。
梳妆楼建于两米高的石台之上,高9米,共两层,四面均设廊,和谐而庄严。
迎爽楼
迎爽楼,传说为乡绅官吏进香前更衣沐浴,休息之所,位于娲皇阁的南侧,与梳妆楼亮亮对应,也是娲皇宫山上部分的重要建筑之一。
补天园
补天园共由三部分组成,其分别为母系氏族文化园、功德园和金石园。设有原始部落遗址、女娲功德展示、女娲遗迹分布、女娲文化论述等人文景点以及叠瀑等自然景观。
补天湖
补天湖位于中皇山脚下,湖面面积12.5万平方米,十分辽阔。
补天湖景区以湖为中心,设有深水区和供船只游玩的浅水区。浅水区周边设有商业休闲区、码头、观景台、水杉步道等,供游人多方位欣赏。
补天湖边水生植物众多,在岸边还设有人景观,用于普及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文化传说。
补天谷
补天谷观光区面积达1.96平方千米,内设有补天台、补天峰、酌觞池、龙吟涧等景观。
因景区崖壁极为珍贵的北齐刻经,建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北齐石刻陈列馆,用以展示收集于涉县的珍贵的石刻文物。
北齐石窟
北齐石窟,位于娲皇阁北处山崖上,为一组双窟,是娲皇宫现存石窟中最重要的遗存。
北齐石窟原为三石室,即共有三座石窟,但其中南洞石窟由于明末修缮娲皇阁时被摧毁,现存的中洞和北洞后由于佛教衰亡和道教的兴起,分别称为“眼光洞”和“蚕姑洞”。
眼光洞为中洞,呈长方形,顶高4.48米,进深3.16米,面宽3.28米。其东、北、南三壁皆刻满经文,但由于雨水长年从顶部及两壁裂缝渗入,其部分经文遭破坏。眼光窟正中原雕有佛一尊菩萨二尊,曾于民国七年(1918年)被盗,后又被补齐。后又遭受损毁,现窟内仅存佛一尊。
蚕姑洞为北洞,由于窟檐坍[tān]塌,因此其形制与眼光洞相同。窟高4.84米,进深3.43米,面宽3.7米。东、北、南三壁亦满刻经文,但由于风化,经文也遭到了锈蚀破坏,窟内现存佛一尊。蚕姑窟窟额上刻有“天造地设之境”楷书大字。窟外两侧为立士大龛及六角束莲柱,保存完好。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位于娲皇宫建筑背面的山崖之上,坐东朝西,总面积约164平方米,共计余字,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字数最多的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始刻于北齐天保末年,现存的古中皇山摩崖刻经共有6部,由南而北依次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垂般涅涂略说教戒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其中《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为我国最早的石刻版本全经。
现存摩崖刻经除《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保存较好外,其余均有裂缝、崩塌、水渍等现象出现,残损严重。
涉县古中皇山的北齐摩崖刻经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处北齐佛教刻经,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佛教早期经籍中至关重要的资料,对于早期佛教的各类研究均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女娲祭典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为女娲生日。为了祭祀,娲皇宫会在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举行庙会。
摆社是民间祭祀的主要形式。周边地区摆社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组织百余人,备齐全套祭祀器具,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谒[yè]拜女娲。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则是金瓜钺[yuè]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祭祀队伍一字长龙,十分壮观。庙会期间的民间活动还融入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文化内涵极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