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慕道(2 / 2)
萧东篱还能承继家风,但是萧南焰对医学无甚兴趣,时下二贤庄更倾向于卖药。
“现在没事了,夫人还是先回去休息吧。”
端木漪未谙道术,精力自然比不了修行者,离天亮还有一点时间,明钦便劝她回去休息。
端木漪掩口打了个哈欠,不由面颊微红,感叹道:“上了年纪的人,比不了你们年轻人,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学过一点炼气术,嫁人之后便搁下了。你说我现在学道,还来得及吗?”
端木漪是万方会端木天赐的女儿,万方会是东华国少有的商业行会,八大辅翼之一。端木天赐对道术不甚看重,毕竟修行者修习道术,也不过为豪门富室效力而已。真正避世潜修的并不多见,也极难成仙得道。
如今端木天赐年事渐高,将万方会交给儿子端木翃打理,反而对道术颇为热衷。他名位既高,人也绝顶聪明,常说世间真士并不易得,平生所接触的多是利禄中人。
端木漪年轻时候喜欢骑马射,舞刀弄剑,也跟道士学过练气。彼时她心有旁骛,自然进益甚浅,又觉得此道勤苦少成,便没能坚持下去。
方才见了郦飞白神通高妙,不由触动情怀。人在年轻的时候踌蹰满志,很少会考虑下半截的光景。临到老来,便会有英雄迟暮,红颜易逝的感触,不自觉走到道术修行的路上来,即便知道此道神棍太多,难有成效,也是冀幸不无小补而已。
古代帝王非不明睿,只是地位至尊,享尽人间富贵,别无他求,是以不惜靡费,满足自己无量度的欲求。
明钦怔了一怔,大道三千,法门众多,倒也不一定自幼修行,大抵人在年幼的时候未必恰有机缘,三教中半路出家的比比皆是,中年以后学问方成的更是车载斗量。反而少年早慧,夭亡的也不少。
修行之道,首在于明师指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并非虚语。可惜明师并不易得,其次在于读书,武人多希求奇功秘笈,蔡邕读论衡,言谈大进,人说他不遇奇人,必得奇书。书籍虽不能耳提面命,传世之作多属精心结撰。尤其是异代之人,本无面晤的机会。孟子私淑孔子,卓然而成大家,读书总是开蒙启智的重要途径。
如若两者都不得其便,想要师心自悟可就难了。陆九渊虽说,纵然不识一字,须还做一个堂堂之人。这究是学问大成之后,方才有此自信。
世间不识字人何多,有些族类匿居深山老林,与鸟兽为伍,昏昧未开,亘古如斯,莫说有所建树,与明人种尚且差之甚远。
大抵一人性行之养成,赖于教育和环境。环境不能有善无恶,全赖教育深植其仁心善念,遇有困厄才能守正不移。
教育需由父母、师儒或读书自学完成,而父母、师儒又无法保证其学问人格皆光明俊伟,自学更容易流于偏执喑暗,孤陋寡闻,古代师徒传授,往往形成家法学派,党同伐异,聚讼不休,这都是教育失当的弊害。
至于现实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世间物类莫不趋利避害,人类智巧尤高,是以世故圆熟之学向来受世俗青睐,达于其极,则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此皆不识字之忧,又何来堂堂正正可言。
古来王道仁政首重教化,孔子有德无位,遂开教育之风,成百世之师。仙道昌明尤赖教育,教育之道,非只识字学而已。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识字断句,不过章小道,小学大遗,普通教育大抵也至此而止。
教育有国民教育,有人道教育。国民教育不过济一时之用,有时甚至沦于愚民教育。人道教育又叫圣贤教育,造就的是有智识、有担当,济渡苍生的命世之才。
古代的帖括、八股都属于前者,书院讲学则近似于后者。
仙道教育提倡的自然是自繇博大的人道教育。然非蝇营狗苟、丧心失耻、不学无术、假公济私的门徒党人所能胜任,且要深恶而痛绝之。
“夫人若有向道之心,自然为时不晚。”
明钦不知端木漪何以忽然动了学道的念头。以她的家世财力,自然要比穷苦之人易于为力的多。
修道是一件靡费无算的事,固然有道之士可以觅地清修,古人著为列仙传,神仙传,秦汉之际修行得道的大多有所记述,也不过数十百人而已。其余人等大抵是老死荒山的居多。
抱朴子葛洪是四大天师中葛仙公葛玄的侄孙,传有金丹之术,自信能炼制金丹大药,可惜由于家贫,一直难以措办。仙家非常重视师承亲缘,所谓夙慧、慧根,都是先天的因缘。书到今生读已迟,不遇真仙难成道。
八仙中的韩湘子是韩公的侄孙,济公则是降龙罗汉降世。佛门虽云普渡众生,古今人如恒河沙数,纵然不眠不休,岂能济渡得过来?
是以佛祖找寻取经僧,还是选定二弟子金蝉子投胎的唐长老。儒家讲究爱有差等,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幼。墨子兼爱,孟子讥之为无父,与鸟兽无异。
当然,随着神道的崩毁,道术已成为天下公器,孟子说,尧舜与人同,人人可为尧舜。这话显然不是从地位上说,而是从德行智能上立言。
虽然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官员终非世袭贵族,古代学者既能经国安邦,又能著书立说,名传千古,比比皆是。
富贵人家虽然在修行上有其便利,可以延揽名师,博极群书,但是这些终归是外力条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道术成就。
至于灵丹妙药,仙宝法器,可以给修行者带来一些助益。但丹药是炼制之物,利弊参半,是药三分毒,无法和服食古法相比。
纵有古法,据说服食天然之物,会遍体生毛,是福是祸还在两可之间。
修行条件的差等还是缘于社会现实的不公平,如若社会上贫富不甚悬殊,或者不义而富贵尚非常态,自然也就不会戾气充塞,人心不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富与贵,是人心之所欲,富与仁,又不可兼得,安得不世风日下?
推究起来,富与仁并非根本对立的事物,笑贫不笑娼,这是风气使然,当道者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