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小说 >往生记 > 中国早期计算机发展

中国早期计算机发展(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数字电子计算机

1.电子管计算机

19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有线电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对电子管计算机进行研制。1959年12月,研制出上海地区第台13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参加研制任务的主要有何育辽虞浦帆杜业祥陈经东等人。13型计算机运算度为每秒3次,改进后度达到每秒151次。13型计算机的研制,培养了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196年,在13型计算机成功研制的基础上,又组织了以何育辽为组长后为虞浦帆的技术设计组,开始研制国内运算度最高的每秒运算5万次的j51型电子管计算机。该机于1964年1月研制成功,由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主持通过国家级鉴定。该机在原子能天文气象等方面解决了许多重要的计算课题,特别为中国第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等国防项目挥了作用。

2.晶体管计算机

x2型晶体管计算机1963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计算机规划会议,决定研制x123型晶体管计算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了x2型通用数字计算机的研制任务,由筹建中的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接产,并于1965年参加研制工作。

x2型计算机字长42位运算度每秒2.5万次,内存容量192字可扩充至1634字。该机从1964年6月开始试制,1965年5月研制成功,随后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至197年,共生产16台,主要用于航空和地质测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以x2型计算机测量中国第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迹,国家测绘局用x2型计算机进行对珠穆朗玛峰标高的重新测定。

作为援外项目,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年月帮助阿尔巴尼亚培训实习生,并于1971年4月完成了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建立采用x2型计算机的计算中心的任务。期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也派员参加了部分工作。

tq1型工业控制计算机1967年初,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设计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派员参加设计工作的tq1型机,为台二进制定点通用的晶体管数字计算机,用作工业控制。到1969年共生产了3台。tq1型计算机字长1位主钟1兆运算度每秒3万次内存容量496字可扩充到1634字,带有光电输入机页式6单位输出机宽行打印机等外围设备。用于上海南市电厂作监控以及北京有机化工厂的生产过程控制等。

与此同时,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研制出晶体管直接数字控制仪dd,用于上海炼油厂的减压装置。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研制的jdk331型工业控制机,用于上海炼油厂的常压蒸馏装置等。这些产品是上海工业控制机的早期产品,为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打下了基础,使上海生产工业过程控制,开始从模拟仪表向数字控制方向展。

3.集成电路计算机

小型计算机1965年5月,上海市组织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对属于第三代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进行研制。1969年,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工程师陈国尧为主的技术人员,成功研制出dk1型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用作电子束加工,这是上海地区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生产的前奏。

1973年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根据国内计算机工业现状和国外计算机系列化展趋势,确定把系列机作为中国计算机的展方向,并提出开大中小型系列机的任务,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工厂三结合的形式进行联合设计。同年5月,在清华大学召开1系列计算机的方案论证会,并确定国内自行设计的1系列机的第个机型为djs13小型计算机。上海地区的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参加了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组织的联合设计。1974年月,djs13小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当时上海地区投产djs13小型计算机的有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工厂等单位。后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又进行改进,研制出djs13b小型计算机。djs13小型计算机在上海共生产46台其中djs13b小型计算机为16台,该机字长16位,运算度每秒4万5万次djs13b为每秒万次,内存容量432k字djs13b为半导体存储器。

但是,上海生产的元器件标准与北京的不完全相同。上海在参加北京联合设计的同时,于1973年6月又组织了以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为主,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吴泾化工厂新安电工厂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浙江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兴无线电厂等11家单位参加的djs13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联合设计。该机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通过由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后为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和第三办公室后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设计定型鉴定,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djs字运算度每秒5万次,除电传机光电机穿孔机外,还可配磁盘机磁带机磁鼓宽行打印机记录仪绘图仪光笔显示等外围设备,最多可配62个外围设备。

与djs13小型计算机相比,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的技术特点在硬件上增加了乘除法实时时钟内存页面分配保护32条自动引导程序只读存储器4个部件。电路改用高的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djs13小型计算机为扁平封装集成电路。插件采用大插件板外框加固结构,其内存为三度三线大面积高密度平面结构的存储体后改为64k的半导体存储器。总线采用双向总线方式和标准接口与主机联接。还增加了实时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以后又多次进行改进和扩充功能如增加了浮点部件扩充了内存半导体存储器,以及配上中规模器件的软硬盘控制器等。后又推出djs1312型机djs1313型机和双机系统等,使djs131小型计算机成为硬件功能齐全软件丰富性能稳定的多功能实时处理的小型机系统。在国产计算机竞争中取得了领先地位,保持了较长的生命力。196年,还应用户的要求生产了24台。而用于上海市电报局的自动转报系统和用于上海南翔铁路编组站的编组系统至今还在稳定使用。djs131小型计算机共生产334台占全国1系列机的35以上,是当时国内产量最大应用面广系统稳定的国产数字电子计算机。产品面世,即被迅应用于邮电电力铁路通信医疗地震科研交通工业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遍及国内23个省市。

19年,在天津召开全国13系列机质量评比会,djs131小型计算机获评比总分和系统配套两个第名。191年被上海市和电子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5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djs131小型计算机先后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在美国旧金山纽约芝加哥举办的长达半年之久的中国工业展览会展出。

191年,上海电子计算机厂还研制出djs15小型计算机。该机与pdp系列兼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多用户实时操作系统。193年194年生产了由天津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属1系列机中的高档机djs153小型多功能计算机4台。该机字长16位,具有定点浮点运算主振频率2兆运算度定点加法为每秒125万次。

中大型计算机197年,上海市下达给上海市计算中心研制79型计算机的任务,上海长宁拉手厂也参加了研制工作。该机于1971年12月26日完成,作为向主席生日的献礼项目,它是国内第台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1971年月,上海长宁拉手厂上海市计算中心复旦大学实行厂所校三结合试制第二台79型计算机,并于1972年完成。1973年,该机正式由上海长宁拉手厂投产,并命名为j79型计算机。以后上海中兴无线电厂新安电工厂等也投入生产,共生产73台。j79型计算机于197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3月,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吸收x2型计算机和79型计算机的部分指令系统和设计思想,自行设计并生产tq16中型通用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它采用tt高集成电路,字长4位,浮点运算由j79型计算机的每秒11万次提高到12万次,内存容量3276单元,并有较完备的包括编译系统管理程序检查程序在内的软件系统。同时设置了简单的中断系统和自动溢出处理功能,tq16型计算机生产了153台。tq16型j79型计算机是当时上海计算机工业生产数量最多的中型计算机,也是国产计算机中投产最多的机型,它被广泛应用于全国2多个省市的很多领域内,不少省市的计算中心都配置了这两种机器,由于其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应用效果良好,深受用户欢迎。

1965年,根据国家科技事业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决定,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研制655大型通用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任务,总体方案参照国际上同类计算机产品,由陈仁甫工程师等主持研制工作。研制655大型计算机,要关键是集成电路,上海市于1965年底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上海元件五厂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了研制生产使用三结合小组。研制为655大型计算机配套的tt集成电路。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无线电六厂共同研制厚膜电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1967年底生产出基本符合大型计算机要求的扁平封装的tt集成电路及高非饱和小型厚膜电路,保证了这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计算机的研制。该机于1972年5月试算,1973年通过技术鉴定。655型计算机的研制推动了上海地区集成电路阻容元件接插件等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展。

1969年2月,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开始接产655大型计算机,以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655科研样机为基础,应用户要求作了较大的改动,重新进行设计,定名为tq6型计算机。tq6大型计算机的pu主频由原2.5兆提高到3兆。平均运算度由每秒万次提高到1万次。改进了运算控制器及交换器的逻辑设计,并在长线传输印制电路板及机柜结构等工艺上采用更为合理的办法,使得整个机器紧凑,更便于使用和维护。tq6大型计算机的软件配有语言编译程序符号汇编程序中断和输入输出管理程序,实现了程序自动化和多道程序运行,并在国内次运行磁盘操作系统。tq6大型计算机字长4位内存容量13172字三级中断并配有电传机光电机宽行打印机xy记录仪磁盘机磁带机大型绘图仪等近3台外围设备,是台以科学运算和工程设计为主要用途的大型计算机。tq6大型计算机于1974年4月试制成功,并正式投产,到19年止共生产了23台,是国内唯能投产的运算度达1万次的大型计算机,这使上海计算机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机内存容量大,运算度快,稳定可靠,通用专用外围设备配套齐全。适用于化学分析工程设计天气预报地质勘探天体研究人造卫星轨道参数计算等大规模大容量复杂的计算课题。1976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的1台tq6大型计算机作为中国中央委员会向朝鲜劳动党无偿赠送的礼物,该厂于1976年和19年两次赴朝安装调试,圆满完成任务。

1973年3月,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1家单位参加djs2系列机联合设计,上海赴北京参加的有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1974年设计工作结束,有关单位开始样机试制工作。由于上海地区元器件标准与北京不同,第四机械工业部同意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根据上海情况自行组织djs22计算机的工程化设计。该机191年试制成功,并于同年11月通过国家计算机总局主持的国家级鉴定。djs22机是2系列机中的中低档机型,与系列机中的其他机型2426型等相兼容,其系统结构符合2系列机的要求。该机平均运算度每秒1字,并配有操作系统扩充frtran语言等13种系统软件,它是国内完全自行研制的第台中型系列计算机。该机生产了2台。同时,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对2系列机的高档机djs24型计算机也完成了部分工程化设计工作。

19年,上海长江电子计算机厂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科研样机的基础上,试制成功j11中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计算机并生产了3台。该机基本字长浮点数为32位,双字长浮点数56位,定点数24位,内存容量64k4位,单字长浮点运算度平均每秒5万次,双字长浮点运算度每秒3万次,设有四级中断,并有frtraniv编译程序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等软件。该机在逻辑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设计思想,其中有分时操作先行控制技术大容量磁盘及标准接口等。该机是台以科学和工程设计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可用于科学计算实时过程控制和事务信息处理。

197年2月,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并生产的代表国内最先进水平的6中型通用数字计算机通过技术鉴定。该机运算度为每秒1万次,内存容量兆,硬盘为24兆,采用高enetbsp;专用计算机j11型计算机tq11机95丙机是国内最早研制成功并小批量生产的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该机于1967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研制,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参加了研制工作。1969年,该机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的联合鉴定。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和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帮助下,也生产了j11型计算机。

j11型计算机是低集成电路计算机,字长36位,运算度每秒11万次,内存容量192字后扩充至1634字,机器全部采用dt低集成电路和厚膜电路,并采用宽温磁芯硫化硅灌封磁芯体多层印刷板及溜金等新材料新工艺,机器稳定可靠。到1974年止,共生产j11型计算机67台上海无线电十三厂37台,上海中兴无线电厂3台,其中作为援外项目,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的j11型计算机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台阿尔巴尼亚1台。

95乙型计算机是用于国防重点工程建设的种计算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研制出样机,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6年1月按第四机械工业部的通知接产的1台大型电子计算机。该机是定点二进制单地址字长36位指令字单机运算度每秒2万次,双机运行度每秒35万次的大型双机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冗长的交叉结构,除主机控制器外,各部分都是双重和多重结构,外围设备可配39台,全机除2台磁盘机外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设计上采用了诸如双机处理系统和容错技术可容许道程序同时运行以及层印刷板等新技术新工艺。并采用1微秒快大容量磁芯存储器高e集成电路调相磁带机等新器件新设备。主要软件有操作系统sb75语言及编译器编译语言自诊断系统及功能检查程序等。整机功能强性能稳定可靠,除外围设备外,其他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95乙型机是个庞大的系统,从科研样机到正式生产,克服大量技术上的难点和生产加工工艺上的困难,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技术人员经过努力,在兄弟单位大力协助下,于19年开始组装机器,并于192年初通过考核,交付使用,用户非常满意。95乙型计算机是上海电子计算机工业生产中规模庞大技术复杂作为军工产品而质量要求又相当高的大型计算机之,由全国1多家单位协作支援。该项目于194年获电子工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95乙型计算机运算控制器组获上海市191年度劳动模范集体称号。

95甲型电子计算机于1969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科学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下达给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有关单位联合设计。该机是国内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系统,用集成电路2万块精测磁芯3万颗,整机由26个机柜组成,外围设备多达37台,每秒运算度为5万次。该系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构思,其中包括两度半三线方式的宽温磁芯存储器自行设计出位出错校正和两位错检测校验部件虚拟存储技术双处理机结构流水线和先行控制技术,以及多道运算双机作业调度虚拟存储操作系统脱机输入输出等。95型甲机于1979年2月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级鉴定,很快就投入使用,整机以每秒6万次的运算度过了原设计指标,是国内计算机技术的最高水平。

691tq5a型电子计算机是略带有专用性质的通用数字计算机,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于196年研制成的717晶体管计算机。1971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717型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设计改进,并采用集成电路改制成tq5型计算机,并生产了2台。1973年,该厂又对tq5型的pu作了较大的改进,并命名为tq5a型计算机即691计算机。与717计算机相比,除运算度从每秒5万次提高到15万次外,其可靠性标准化通用化方面亦有较大提高。该机是技术较复杂部件较多规模较大,而可靠性稳定性又较好的计算机机型。它字长36位,主要用于遥测自动记录实时数据处理科学运算等。tq5a型计算机共生产35台,作为军工产品曾多次成功参与运载火箭和实验通信卫星的射任务。

1973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还研制出1台红四tq4型计算机,该机字长24位,每秒运算度5万次,其半固定采用双轴磁芯存储器和磁膜体存储器是次使用。该机为军用,虽只生产了1台,但很多新技术在以后的些机器上得到使用与提高,如半固定存储器用于691电子计算机,磁膜体存储器用于655大型计算机等。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从1969年开始研制运载火箭的箭载计算机,于1972年研制出ks1箭载计算机。同年执行“风暴号”遥测弹射任务,随后2次执行“风暴号”射“长空号”卫星任务。1975年研制出ks1a箭载计算机,4次执行“风暴号”射“长空号”卫星任务2次执行遥测弹射任务。1979年执行“风暴号”射“实践2号”卫星任务。191年执行箭三星射任务。194年研制出k453箭载计算机。同年执行“长征三号”次射任务及“长征三号”射同步试验通讯卫星任务。196年执行“长征三号”射同步实用卫星任务。19年研制出k4531箭载计算机,执行“长征三号”射同步卫星任务。19年9月研制出ks4a箭载计算机,执行“长征四号”射“风云号”气象卫星任务。另外,还执行了包括“亚洲号”“亚太号a”“中星号”等卫星的射任务。其中k453ks4a箭载计算机被评为电子工业部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

上海调节器厂是较早研制和生产工业控制机的单位之。197年研制出直接数字控制仪,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1974年,研制并投产的js系列工业控制机,由于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易于操作配套性强等优点,在大庆油田上海第五钢铁厂上海电影制片厂英雄金笔厂上海塑料三厂上海手套厂等单位成功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数据处理与生产设备的群控。为了适应大批量的工业性生产,上海调节器厂对工业控制机不断改进结构工艺,提高技术性能,研制出带有数模模数转换开关量输入输出实时时钟参数显示越限报警等功能的jdk系列过程通道,使工业控制机的功能进步完善。从1974年到193年,上海调节器厂累计生产js11a1b3外围通道2772台,产品畅销国内2个省市自治区,并先后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从1a型1b型等工业控制计算机,使工业控制机在国内的应用范围进步扩大。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此期间也开出较高水平的tq3型工业控制机,它是采用高固体电路和厚膜电路的中中型工业控制机,有个通道,允许过程输入输出与数据输入输出同时进行。而程序中断系统随时响应外来各种讯号,并进行处理。该机字长24位,内存192字,每秒运算度为1万次。除基本配置外还可配磁鼓机宽行打印机快打印机过程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通道等。

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3年开的tq14型工业数控机共生产1台,该机是台数字程序控制装置,为专用的集成电路串行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通过对电气液压机械的控制完成各种运动,能进行铣磨镗钻绞等各种加工,并对换刀机械手进行控制,自动选择工具,能切割xyyx平面上任意由直线和圆弧线组成的图形。该机的使用,大大缩短机床加工时的人工调整时间,如加工形状复杂的产品,更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工精度。

这期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还推出系列其他工业控制机及tqd系列生产过程通道。tq19型医用数据处理机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4年研制成功的专用电子计算机,该机由运算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输出部分显示部分组成。机器主频5k位字长内存为124x,全部采用tt集成电路。主要用来分析研究人体产生的各种生物电讯息,如脑电肌电心电神经动作电位等,并对各种生物电讯息进行实时处理。该机从开始研制就与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如上海华山医院神经科的医生,直到临床应用。用得最多的是在针刺麻醉方面,故多称为针刺麻醉计算机。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tq19型医用数据处理机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又推出了tq19a型医用计算机,其性能与稳定性都有较大提高。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包括tq19a共生产97台。由于其操作轻巧方便,检查维修容易,深受医务人员欢迎。

4.计算器

1972年,上海出现了台式电子计算器生产热潮,其代表产品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研制的tq12型台式计算器,该机1973年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后经不断改进完善提高,先后研制出了包括原型abdefg和h型等种型号。运算范围从简易四则运算到函数功能。除个别机种外,均采用国产原材料和元器件。到191年,共生产24多台,是国内生产最早数量最大的台式计算器,广泛应用于财政银行工厂商店以及般工程设计和科研部门。

最初研制的tq12a型计算器,采用了d型触器,分立元件和tt集成电路,后改为127块ps电路。展到tq12g型时,则采用1片中规模集成电路,并率先设计成积木式部件,每部件既自成体,又可互相装拆,使生产培训维修变为简单,有利于规模生产。

tq12g型台式计算器字长12位,具有四则运算常数幂乘方存入输出等功能,是相当成功的种机型,有定的实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并且具备了大批量生产能力。该机当时在国内影响较大,曾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在1977年全国台式计算器评比中,tq12型台式计算器名列前茅。197年,在全国台式计算器联合设计会议上被第四机械工业部作为向全国推荐的产品。同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在圭亚那国际博览会展出。安徽山东辽宁等省有关单位和上海的上海电讯器材厂新安电工厂等单位先后接产或仿制。tq12型台式计算器对国内计算器的生产和展,起了定的推动作用。

上海长江电子计算机厂等也研制生产了些台式计算器,但生产数量不大,影响远不及tq12型计算器。

sj25袖珍电子计算器是上海电子计算机厂于194年初试制成功的普通型计算器,除大规模集成电路s43329q液晶显示f3se橡皮键盘外,其余均采用国产部件。该计算器为1位显示,24种键功能的卡式计算器,可进行四则运算存储器运算开平方等。该机具有体积小厚度薄便于携带度快功耗低性能稳定可靠等特点,适合于企事业机关商业部门及个人使用的般计算工具。至199年累计生产52台。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还试制和组装了多种型号的袖珍电子计算器,有用太阳能电池的sj3型普通型计算器带时钟的sj45型计算器带时钟的sj65型函数型计算器等。

由上海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组装的sj系列函数型电子计算器,具有12位显示时钟日期星期秒表倒计时报时等功能,深受用户欢迎,197年开始向东欧等国家出口。

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长城23计算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tq21型数据处理机,并生产了25台。该机主钟频率6兆赫,内存容量496x4,只读内存储器容量2112x4,最多可接27种外围设备。它能解决四则运算初等函数多项式代数方程数值积分等算题规模不大的各种数值计算,其计算数值范围为1-77177,有效数字显示为11位。该机具有程序编制与修改简单使用直观操作方便,以及易于功能扩充与修改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桥梁地质勘探土地测量农村气象地震科研学校等部门作科学计算,也可供银行邮局仓库商店统计部门作数据处理记帐报表制表等。

5.典型应用系统及软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