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1 / 2)
这次会面实在是皆大欢喜,d老安排当年刚成立的计算机总局负责和虞博士沟通,并极力邀请虞博士和加入到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当中来。
计算机工业总局的成立源于四机部的报告,79年元月四机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成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的请求报告”,三月份得到成立的批复。
总局的成立第项工作就是调查全国的计算机产业到底存什么问题,调查的结果很明确,就是三重三轻“重主机轻外设,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应用”。
说实话,74年之后,国产微机也不少,56系列挨个出,无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似乎只要生产出来之后就行鸟,其他完全不管。
而且限于工艺技术原因,关键部件只能仿制,比如77年出品的5微机的pu是仿的,是由31块集成电路组合起来实现的功能,直到79年才实现4块电路,至于单片芯片还得刨片子。
各种各样的系统互不兼容,型号庞杂造成了计算机应用不广的局面。
因此,1977年9月电子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召开了第次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确立了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切可能条件,直接采用世界上新的又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加我国微机工业展的思路,这就是当时选择的“创新战略”。
通俗的说,就是引进,就是买技术。
虞博士他们和总局的领导们交流的时候对此表示了点忧虑,出点是好的,引进了先进技术就可以生产。
但是计算机技术展很快,而引进周期很长,说得少点,从选型到谈判到运回来组装调试投产至少也得两三年吧,等第个产品出来都驴年了,谈什么工业化生产推向市场
番话说得总局的领导默然,引进的周期长的确是人人皆知,老外甚至是故意拖延。更有甚者,同意卖给你系统,但要先付钱,然后拿了你的钱自己研个两三年,在拿研出的产品交货,貌似日本人经常这么干。
不过引进是死缓,不引进则是就地枪决,换了你,你选哪个
长久对这方面不是太懂,他只知道决不能代又代整个的买生产线,因为历史证明了这是阉割了自己的研能力。
虞博士沉思番,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他和长久讨论出的国内环境的弊端研市场和生产不配套。
这是个大问题,般都是任务下达,研究所开始动手研制,什么市场调查也没有,只是紧跟国际的趋势,完全没有考虑到国内能不能接受。
实验室里的东西完全不能直接进入工厂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能凑合用,研究所完全没有市场的回馈,这就是个怪圈,说到底还是体制原因。
就拿集成电路产业来讲,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工厂死气沉沉,良品率低的吓人最高只有3,诚然有部分设备原因,但是为什么台湾的良品率就能火箭般的窜升到9以上
这就是品管问题了,颗集成电路要生产出来从头到尾至少要三四十道工序,哪怕每道工序达到99的精度,到最后能剩下多少
虞博士介绍了国外芯片工厂的经验,个生产主管至多干两年,再长就不行了,因为刚上来的时候锐意进取,为了过上任的成绩努力提高良品率,两年之后就会慢下来,所以只有换。
而且如果员工有什么不合格的,生产主管可以马上让他走人,大6可以吗没有压力,什么都干不好。
领导如开茅塞,顿时和虞博士交流起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起来。
两人谈的兴致勃勃,长久则是如听天书,昏昏欲睡。
好不容易告段落,总局领导谈起了正事。
原来79年的时候,521没出来之前,总局曾经会同国防工办科工委联合为军用计算机进行了次选型工作。
当时选定的结果是以“两小两微”为展重点,即仿nva和de的小型机,展兼容英特尔与摩托罗拉兼容的微型机,明确了微型机和小型机展要与国际主流计算机接轨,走国际兼容和开放道路。
当时这个结果无可厚非,因为大6的计算机产业只是个萌芽,全国年造的大大小小的计算机加起来也不过五百余台。
但是长久的pu横空出世,使得国产关键部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需要重新考虑了。国产的仿制机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而且几乎全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极大的阻碍了计算机的应用普及。
现在看来有了21处理器,至少微机可以脱离外部进口独立生存了,只要有软件大力支持完全可以抛弃已有的英特尔摩托罗拉系统。
而这正是军方所要求的,单芯片系统稳定可靠,体积小,除了性能不足以外几乎完美。
因此总局就想将以21pu为基础,做成通用单板机。
谁知道长久插了句嘴,说道:“如果有资金,或许我可以用21处理器做小型机,成本应该比现在小型机低,性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