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 / 2)
深圳距离牛小强太过遥远,他对这座城市没有一丁点的直观印象,因此只是粗略的浏览了一遍,牛小强就翻到了第二页。
第二页瞬间就吸引了他的浓厚兴趣,上面有一副照片,拍的是整个SZ市区的全景图,牛小强盯着照片上那为数不多的高楼,呆了好一会儿才感叹道:“好气派啊”
年轻人都比较喜欢幻想,牛小强很快就幻想着自己要是能住在这么气派的高楼里,那该多拉风啊。
“深圳特区的快速蜕变告诉我们抱残守旧是不行的,只有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人民才有未来,我们既然可以把一个小渔村变成繁华的大都市,那就能让全国的其他地区发生同样的改变!”
牛小强看了看照片下方的这一段小字,心说:牛家村完全就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像深圳这样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接着往后看,另一篇通讯引起了牛小强的关注。这篇通讯的标题是这样的:“该如何化解国内企业遇到的困境?”
由于前段时间兵工厂遇到了经营困境,因此牛小强对这篇报道很是上心,他仔细的研读起来。
1981年的中国虽然已经搞了两年多的改革开放,但实际上仍旧处于很落后的阶段,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未对众多国内企业形成多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仍然抱着旧思想经营,他们对于市场经济根本就没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实行定额配给制,也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每位公民每个月的各类消耗品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说粮食、猪肉、做衣服的布匹、食用油等等,都是凭票供应,没有供给票就算手里有钱,你也很难买到这些东西。
那个时候的国有企业完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由于原材料的短缺,他们生产的各类商品可谓供不应求,根本就不愁没有销路,基本是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态度很自然的形成了滞后。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变,国内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一些有闯劲、有干劲、有眼光的人,通过自己的打拼,一步一步的从家庭作坊干到小型工厂,悄悄的蚕食着国有企业的阵地。
还有一些人则另辟蹊径,他们不参与具体的生产事物,而是通过商品批发的方式,从国外进口民众急需的紧俏物资到国内倒卖,牛小刚拿回家的那台三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国内的。商贩们只是转一道手,就能赚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
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对国内企业造成了影响,可惜的是这种负面影响却被绝大多数的企业给忽视掉了。长期抱着铁饭碗的他们还活在计划经济的美梦中,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铁饭碗已经生锈,很快就不能拿来吃饭了。
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遇到的问题目前还并不是太严重,因为国内民众对于日用商品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暂时还看不出太大的颓势。真正受影响比较严重的是那些重工业企业,比如说距离牛家村不太远的那家兵工厂,它就是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