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十九章 沈文奎之死(1 / 2)
汉明正文卷第一千八百十九章沈文奎之死宋安继续分析道,“卫国公与少爷情同手足、感情深厚,自然不会出此下策来算计少爷……汉明半月谈隶属于大将军府,总编撰陈子龙……有诸位大人看着,应该也不会吧?至于三大学院,军校必定不可能参与此事,往日长林卫禀报中,也从无军校参与游行的情况……江南学院是老爷在执掌,更是不可能了,只有商学院……可也没听说江南商会参与其中啊,至于织造司,那是小姐在署理一切,就更不可能了!依我看,只有皇帝才有动机,也符合少爷所说的,最忌惮两朝开战!”
“理由呢?”吴争慢慢引导着。
宋安想了想道:“若决战北伐军胜了,少爷威名更是如日中天,功高震主,皇帝自然忌惮……若北伐军败了,敌军势不可挡南下,应天府首当其冲,皇帝岂能不忌惮……?”
宋安话越说越顺溜,“虽说明室一样希望北伐、收复河山,可按少爷此时的声望、权势,北伐成功,万一……。”
说到这,宋安顿了顿,但依旧往下说道:“万一少爷拥功自立,那明室反而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清廷一旦向朝廷宣战,皇帝只能改变原本计划,合上下、内外之力先抗清军来犯,也只有这样,近三十府之地的游行者,才会在三、五日内突然消声匿迹。”
“那皇帝之前为何要组织起如此规模的游行,倡导继续北伐,意图何在?”
宋安这次想了很久,犹豫瑞三答道,“所有人都知道,这次与清廷和谈,少爷没有经过朝堂和皇帝首肯,是私下与敌谈判……明面上,游行背后主使之人推崇少爷,可实际上,是将少爷擅自主此次和谈之事,公诸于众……对,一定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波澜不惊地毁坏少爷的名声,使得无数愚民还以为少爷在促成与清廷苟和!”
吴争仰头呵呵一声,“证据呢?”
宋安躬身道:“少爷放心,我这就亲自去查!”
吴争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嘛!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杭州府也得暗中查查,能出了这档子事,证明有人将触手都伸进咱们的老窝了,这不得不防啊……你眼界要放宽一点,经过确证之后,再慢慢收缩怀疑范围,最后将这只手揪出来!”
“是。”
吴争点点头道,“动作温柔些,别惊着了谁……你也说了,如今外敌来犯、大战当前,这事闹开了,对战局不利……但咱们心里得知道,究竟是谁在背后下绊子,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待时机成熟了,旧帐新帐一块算……明白吗?”
“是!”
……。
天津,三岔口码头。
此时正暴发一场血战。
码头上,至少有不下千人在疯狂地搏杀。
之所以被称为三岔口,是因此地处于南北运河的交汇处。
天津从唐朝一个盐场,慢慢在辽朝发展成“榷盐院”,再成为宋朝的直沽寨、元朝的海津镇,最后由朱棣一言而决,称为天津,确实是占了大运河的光。
清廷和硕承泽亲王,也就是福临的兄弟硕塞,此时整张脸都是青的。
他心里在后悔,太轻敌了。
硕塞亲自前来,只带了亲卫十数骑,原以为,只是截留一个南下投敌的叛臣,有码头三百驻军足矣。
不想,这下一脚踢在了铁板上了。
已经派人去调城里援军了,可援军到来,至少得一个时辰,这一个时辰,足够让叛臣坐船驶出数十里了。
如今清军南下,接连收复失地,可大运河上,清廷依旧难以控制,只要叛臣坐船进入大运河山东界,自己就鞭长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