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抬枪(1 / 2)
董策看着面前这所有的家当,沉默不语。
还真是够寒酸的,怎么说也是一个挺大的边墩,就这点儿玩意儿。
事已至此,无法可想,只得面对现实。他伸手掂起那把完好的鸟铳在手中细细端详,这还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大明朝的火器,心里自然是有些好奇。
手中这把鸟铳看上去有些陈旧,木质的枪托和熟铁打造的枪管都是一片乌沉沉的黑色,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约莫有七八斤左右的重量。整个枪的造型很简单,基本上就是枪托和枪管两个部分,枪管长约三尺三寸,总长约四尺。有准星、照门,安装于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两寸,托后七寸向下弯曲。在枪托的右边,有火门等设置,枪口大小如鸟嘴——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新式的火绳枪。
大明朝素来是极为重视火器的,可惜研发速度较慢,在明朝前期领先于世界的火铳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是逐渐落后于欧洲。反倒是欧洲,他们通过阿拉伯人学到了大明的火器技术,进行仿造和改进,制成了在构造和性能上都比明代前期火铳优越的新型枪炮。大明嘉靖元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这种新式的火绳枪。嘉靖二十七年,明军收复日人、葡人占据的双屿,获鸟铳及善制鸟铳者,明廷遂命仿制。约在同时,又有鲁嘧国鸟铳传入中国。
鸟铳,便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们仿造西洋火绳枪和日本火绳枪制造出来的,之所以得名,除了口若鸟嘴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这等描述,自然是夸张了不少。
董策看了半响,越来越是失望。
火器在大明可不是什么稀罕物,从当初永乐帝的神机营开始,大明朝便是大量装备火铳,到了后期,更是巨量制造,装备边军。万历年间,曾经一次制造过九万支鸟铳。现在在军中存留的鸟铳分外两种,一种是嘉靖年间开始制造的那种,第二种则是万历二十六年由时任中书舍人的赵士祯改进过的。
这把鸟铳显然乃是第一种。董策虽然第一次见,但是早就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因此很快便是看出门道来了,这玩意儿每发射一次,都要经过装发射药、用搠杖捣实药、装铅子、捣实铅子、开火门、下点火药、闭火门等一系列繁杂的动作,发射速度极慢。有你打一枪的功夫,人家那边已经能射出三轮箭了。
而且在赵士祯改进之前的这种初级鸟铳,理论射程是一百五十米到三百米,实际有效射程也就是六十米多的样子,跟蒙古人用的角弓,女真人用的大弓射程也差不多。
射程差不多,射速慢很多——这种初级的火器和已经在人类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技术臻于鼎盛成熟的弓箭相比,着实是不占什么优势。当然,优点也有,第一就是不怎么废臂力,可以连续发射,不像是弓手,一般放十箭左右就没有力气了。第二则是训练速度快,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低,而训练一个不错的弓箭手要比鸟铳手花费数倍的时间。
不过可惜的是,大明朝没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哪怕是一星半点儿。在这个年代,士兵们并不以使用这种最先进的火器为荣,相反,不少边军士卒宁愿用弓箭也不乐意用火器。火器容易炸膛,下雨天易受潮还没办法用,为何明军面对女真人如此孱弱?这和明军大量使用火器却未用好火器也有关系,基本上明军大队步卒面对女真人,只来得及放一枪人家就杀过来了,而且由于训练不足,导致士兵们开枪时间不统一,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微乎其微。甚至因为各级官员在制造的过程中上下其手,以次充好,导致火器炸膛率极高,士兵们避之唯恐不及。
若是此刻董策手中有一百支鸟铳,那定然是发挥出不小的作用,但是只有一支的话,只能说是鸡肋了。
看着便是扔到一边,不过周仲却是对这玩意儿很感兴趣,拿过来仔细把玩。他曾经在蓟镇为军,对这玩意儿很是熟悉,三两下便是上了手。
“喜欢?”董策问道。
周仲嘿嘿一笑,点点头。
“赏了你了。”董策哈哈一笑,道:“不过咱得说明白喽,你可得练出个名堂来。”
周仲大喜,一拍胸脯:“董头儿您放心,咱给你练到三十步之内,打鸟儿一来一个准儿。”
董策只当他是少年心性,只是一笑,并未放在心上。
这时候里面忽然传来王通兴奋的大喊:“头儿,头儿,您来瞧瞧,咱们挖出来一个好东西。”
“好东西?”董策心里一震,快步走进库房。
烟尘弥漫之中,只见王通正在把一个长条形的箱子从墙角处扒拉下来,见董策进来,他回头笑道:“头儿,还别说,这玩意儿藏得挺深的,东西都扒拉光了才显出来。哎哟,真重啊。”
王通想要把箱子抱起来,却没想到这箱子重得离谱而,他一个没地方,脚底下一软,一屁股便坐在地上。
王浑在一边瞧得大笑。
“笑个屁。”董策在他屁股上踹了一脚,道:“还不快去帮忙。”
王浑忙不迭的应了以上,上去和王通两人把这箱子给抬了起来,放到库房外面。
“这可是好东西啊!”王通顾不得自己一头一脸的土,蹲在地上,用手指头把箱子表面的灰尘给揩去,两眼放光道:“头儿,这箱子是上好的花梨木做的。”
“花梨木,这可值老钱呢!”周仲叫道:“这里头装的不会是金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