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勇者不得独进(2 / 2)
“好,今日无事,咱们君臣正好围炉煮茶论法,相互探讨!”赵昺点点头,命人将火盆移至后帐,让几位臣僚围拢过来,在火笼之上煮茶同饮。众人依此落座,他亲手添水煮茶,心中思索着如何说服众人,接受自己的提议
赵昺以为在研究武林高手适不适合上战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研究一下什么才叫武林高手。武林高手到底存不存在?确实存在,而且古人也相信武林高手的存在,并且在正史里也有零星记载。三国时代的鲜卑首领轲比能,就是被深感其威胁的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的。可以说,一个武林高手就能让鲜卑人晚崛起了上百年。
而宋朝过去殿前军也有御龙直的编制,班直一般由武艺绝伦者充当,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作为皇帝的亲兵宿卫宫中。在北宋初,班直还是不时参加征战的。太祖选三十人,隶属郭进,与北汉作战。太祖攻北汉,“太原城久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参加攻城,“中流矢,几死”。于是,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诸班卫土叩头,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但宋太祖却无孤注一掷的勇气,没有令他们出战。
太宗再攻太原,御龙直副指挥使戴兴“先登,中流矢,补御龙弓箭直指挥使”。可自宋真宗和辽圣宗订立澶渊之盟后一百多年间,宋代的班直一直居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从未参加战斗。北宋末,金军攻击开封,才动用班直出战。李纲曾“乞禁卫班直善射者千人”,登城射退金军,然而班直的出战,终究不能挽救亡国之运。
赵昺组建亲卫营其实也是仿照先前的御龙直,其中不乏以一敌十的武林高手,他们动作敏捷、精于近身格斗。但是这些人跟武侠小说里,只凭一双肉掌在百万军中就来去自如的各种奇侠们不大一样,即便是宗室级别的元妙大师也自认不能。
所以武林高手确实有,也曾参加征战,并有不俗的战斗力。而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武林高手群体,应该就是先秦时期齐国的“技击”了,意为以勇力击斩敌者。他们“怯于众斗,勇于持刺”,可见当时齐国有一大票爱好单挑的拼命三郎,而且当时也确实人才济济,涌现出很多出类拔萃的猛人,如殖绰、杞梁、华周等人。
齐国国君将他们招募过来编入军队,“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可见他们参与实战确实起到了带动士气的作用,如果遇到的是组织涣散的对手,基本上可以做到碾压对方。不过如果对手换成了高度组织化、纪律化、阵型严密的劲敌,这招恐怕就不灵了。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军事定律:“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也就是说,在古代冷兵器战场上,成千上万军队组成严密坚固军阵,相互挤压、相互冲撞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能不停重复单一战术动作的、充当庞大战争机器中一颗颗螺丝钉的普通士兵,而不是剑术超群、善于闪转腾挪的大侠。大侠们尽管动作敏捷、善于击刺,但他们在整齐划一的军阵中不仅毫无用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除非他们真的能像武侠电影里拍的那样,无视物理规律,能够在敌人头顶上飞来飞去
中国的武林高手们上了战场不太好使,那么国外的呢?在文学作品塑造的常见形象中,日本忍者无疑是极为拉风的一种:外形神秘、动作酷炫,举手投足间逼格满满,一看就是不好惹角色,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元龟元年,织田信长征讨六角氏,甲贺忍者为六角氏助战。结果织田信长军大胜,甲贺忍者战死八百人。天正七年,织田信长率军一万进攻伊贺,结果被忍者以游击战的方式死死拖住,最后不得不撤军。
表面上看起来是忍者战胜了正规军,但伊贺忍者用的主要武器是火绳枪,这应该就不能算做武林高手了。就好比如果西门吹雪和花满楼决斗时持枪对射,你还能说两个人是大侠吗?等到幕府时代的岛原之乱,忍者就更丢人了。各忍者家族精选的好手,不仅有的连壕沟、城墙都过不去,连侥幸潜入城中得那些,次日就被人把脑袋从里面扔出来了,连第二天的太阳都没来及看。
除了忍者外,日本另外一种强大的高手就是那些剑豪了。明朝嘉靖年前,倭寇日益猖獗。大批日本流浪武士来闽浙沿海,四处滋扰沿海地区。在史籍记载中,这些“真倭”个人武艺极为精湛。他们来自武士阶层,以习武为本业,而且经过内战锻炼,个个凶悍异常,极其擅长单打独斗,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史载:“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官军“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可谓是武功了得了吧!
不过这些真倭因为以往战争规模限制,大兵团作战经验比较少。而明军正好相反,除了刚立国的时候流行“斗将”外,其他时候都更强调军阵而不是个人武勇。明朝边防重在西北,南军废弛已久,遇到精锐倭寇自然不是对手。可是戚继光建立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后,却经常以接近零伤亡的代价消灭数千倭寇。当然此时还无倭寇之说,但不妨碍赵昺换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