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复我汉衣冠(上)(2 / 2)
从早上出发开始,耿精忠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但是一直却又说不上来到底是哪里有问题.待到现在,看着路上的这些商队,在比较一旁行走的行人以及在田里劳作的百姓,耿精忠终于发现了不同.这路上的商队.绝大多数都是原本地华人,是很早前就已经移民到了吕宋岛的,从装束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不同.
原吕宋岛这边的华人,还保持着原先明朝时期的装束,不管的发型还是衣服全都是.而后来的移民以及耿精忠自己梳着的都是金钱鼠尾巴一样的小辫子.自己现在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满式长袍外罩对襟马褂,标准的满族常服,身后的护卫也全都一样.还有不同的是,他们都戴了帽子,而路上一些百姓是没有戴帽子的,这两相一对比.便发现了不同来了!
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在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日本,韩国,不丹的传统服饰都继承了这些特征.
游牧民族的服饰体现的是一种野蛮,而华夏衣冠则体现的是一种优雅,含蓄的美,注重的是身体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衣冠是人与自然的联系.满洲人的风俗与中原汉族迥异,满洲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约一铜钱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满洲人服饰也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就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一六四四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中国东北兴起之清朝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协助下入关,随即对占领地区实行剃发措施,但遭到汉人的强烈反对.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鉴于全国局势尚未明朗,暂缓汉人剃发.在服饰上也未发生变动.甚至还存在满人官员穿明朝官服的状况.一年后,清军平定南京.清廷遂下定决心,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的服饰.
虽然历史上吐蕃,西夏,金朝,元朝都下过剃发易服的命令.但是都没有清朝的范围大,也属清朝坚持最久,冲突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剃发易服”一般特指清朝初年的”剃发令”.除了汉族,满洲统治者还规定蒙古族(不包括厄鲁特蒙古)以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洲发型.不是所有人都要变更服饰:厄鲁特不用,朝鲜人不用,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
剃发易服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又针对汉族而来,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剃发标准并非现今人们在电视清装戏中常常看到的只剃半个头的样式,史实是把头发全部剃光,只留铜钱面积大小的一片头发.那种只剃前半部分头发的发型到清末清廷衰弱后才慢慢出现,而那种发型如果放到清初则是死罪.因为清初推行剃发易服时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即使剃了头发,但剃的头发太少,留的头发太多,仍要斩首.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就因为剃发不够多而被杀,他的家人,邻居,当地官员也都受牵连获罪.当时的男子不得不”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
因此,历史上清初时发型普遍为金钱鼠尾式.清中叶后,出现了留发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日本《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其中蓄发部分从清初的一个铜钱大增加到了四五个铜钱大,但仍然远少于清末及现在清装剧留半头的发型.
剃发易服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间也有差别,如入关前主要是剃发和禁止女真人行汉俗,而入关后,则是剃发和易服并行,强迫其他民族满化.
尽管清军对反抗汉人进行疯狂镇压和杀戮,然而汉族人民还是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比如嘉定,江阴一带百姓就因反抗剃发易服而从顺治二年六月到八月连续反抗清兵,最终造成了”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的惨剧.
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满清大力推行满洲服饰,逼迫汉人穿马褂,长衫,戴瓜皮帽和类似于毡帽一类的帽子.而官场上则继承了明代的补服,朝服也行上衣下裳之制度.清朝历代皇帝都不遗余力的保护满洲服饰,说”满洲先民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守”,”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衣冠不可轻易”.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满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才结束.(未完待续)
ps:感谢落升,蓝水儿两位兄弟的月票,感谢一直以来的支持!多谢了,同时祝各位兄弟元奠乐!新的一年,大家一起身体健康发大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