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排除万难争取胜利(1 / 2)
朱国信此次在香港讨论铁矿石投资事宜之后,并没有着急返回欧洲,而是前往大陆考察,寻找投资的机会,尤其是合资成立的恒远汽车厂。
过年期间,中国发生了一件众做周知的,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再次重申了改革和开放的基调,奠定了未来数十年发展的基础。
也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原本游离于外的资本,再次大规模进入中国。
“这里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和低廉的劳动力,索尔计划以汽车工业为核心,拓展零部件领域的合资公司,以便于进一步优化瓦格纳汽车的供应链,降低成本。”朱国信的投资并不出意料之外。
“有问题,你可以找许如琛。”蔡致良道:“他在这边5年的时间,往后负责协调金河投资旗下各公司在大陆的投资。”
“前几天在京见过一面,也谈了谈索尔投资的计划。”朱国信点头,道:“萧金博已经在汇总这方面的信息,分析投资的价值。”
两人谈着索尔投资的扩张,没过多久,温国良就到了。三人之所以聚集在这里,是因为从英国传来的消息,汇丰银行重启了对米特兰银行的收购。
汇丰银行虽然是一间由英国人管理的银行,但是在英国,依旧被视为一家外来银行,因为其总部,注册地均在香港。所以早在十年前,汇丰银行收购美国海丰银行之后,就将视线转向欧洲,完成其所为的“三角凳”战略布局,即在亚洲之外的欧洲和美洲建立战略据点。
于是在十年前,英国标准渣打银行提出全面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之际,汇丰银行立即介入,同前者展开激烈争夺。然而这次收购遭遇了巨大阻力,首先是英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反对,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一家大银行的控制权落在殖民地机构手里;其次则是苏格兰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以致各党派团体均先后表示反对,毕竟这是苏格兰最大的结算银行。
所以在标准渣打与汇丰银行相继提高收购价格之际,英国垄断与合作委员会鉴于汇丰银行在香港的特殊地位,否决了这次收购。
但是汇丰银行并不甘心,等到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米特兰银行的危机让它再次看到机会。
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米特兰银行致力于拓展业务,尤其是美洲国家,如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投放了大量的贷款,同花旗银行一般,产生了大笔坏账,损失高达24亿美元。这就为汇丰银行再次进入欧洲,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在1987年,汇丰银行以90%的溢价收购了米特兰银行14.5%的股权,涉及56亿港元,并约定三年内不改变持股比例,而最终的收购价格,以当年的资产净值为准。
但是三年后,汇丰银行与米特兰银行均遭遇困境。汇丰在美国和欧洲的业务触礁,在1990年损失数亿美元之巨,而米特兰银行的危机更甚,早在八十年代中期,米特兰银行又进军美国,收购加州Grocker银行,结果又受地产崩溃的拖累,损失高达36亿美元,以致于米特兰银行不得不宣布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次削减股息。
去年四月,米特兰银行主席表示,米特兰与汇丰银行的联系已经完结。这意味着此次收购已经濒临流产。随后有众多国际银行与米特兰银行接触,表示了收购的意愿,而最终付诸行动的是莱斯银行。
汇丰银行自然是不愿意放弃的,所以汇丰董事局主席蒲伟士赶赴伦敦,向米特兰银行董事会说明合并前景,得到认可,先下一城。
“蔡先生,是时候下定决心,启动对渣打银行的收购了。”
温国良说道:“英国已经事实上步入经济衰退期,各大银行不可避免的在国内借贷方面蒙受巨额的亏损。从此次汇丰银行收购米特兰银行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对于外资收购英国银行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松动。”
“话虽如此,但是汇丰银行终究是不同的。”蔡致良没有表态。
一方面,汇丰银行虽然注册地,总部均在香港,但是管理层从来都是英国人,与英国政府有天然的亲近感,也是英国统治香港的重要支柱。
“米特兰银行是英国第四大结算行,若以资产计,在英国排在第三位,而且2100家分行数量也使其稳居第四位。”
温国良说道:“渣打银行就不同了,无论是资产,分行数量,亦或是在英国的影响力,都远远不及米特兰银行。”
温国良所言,正是汇丰银行不惜代价收购米特兰银行缘由,不仅在英国,米特兰银行在德国,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也拥有庞大的业务网络,这无疑将极大增强汇丰银行在欧洲的基础,已完成梦寐以求的“三角凳”战略。
朱国信简单总结道:“这是一次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