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一顿晚餐(1 / 2)
在京都市的繁华街区内,陈言对面坐着的是一位穿着朴素的长者,两人正在共享一顿晚餐。
他是杨时,正是那位尊师重道的杨时!
自从杨时来到京都,这是陈言第二次邀请他共进餐宴。
“这段时间没能及时请教先生,怕是让您觉得冷落了,还请先生海涵。”
“老朽只是乡间一介布衣,怎敢劳烦大公子挂怀,实在是惶恐不已。”
“倒是公子生活简朴,令人敬佩。”
杨时望了眼桌上的四菜一汤,对陈言恭敬地拱手,巧妙地避开了之前的话题。
“先生不必客气,今天请先生来,是有一事想与您商议。”
“先生还没用午餐吧,不如就在这里与我一同用餐?”
陈言示意杨时用餐。
杨时显得有些拘谨,只动自己面前的一道菜,谨慎地夹取,举止优雅得体。
他严格遵守餐桌礼仪,即便陈言问话,也会先咽下口中的食物,再毕恭毕敬地回答。
而陈言则随性许多,想吃什么便吃什么,虽吃得快,但姿态同样优雅。
突然,陈言开口问道:“杨先生,您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呢?”
杨时的动作一顿,大脑飞速转动,回忆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篇》。”
《论语·泰伯篇》中有一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两种解读:
一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二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全句如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当初想表达的含义已无从考证,但后人对这句话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
一种是控制论,即民众只需按高层意志行事,不必让他们了解详情。
另一种则相反,意思是如果民众愿意,就让他们按礼行事,如若不愿,就让他们理解礼的重要性后再行动。
前者倾向于统治思想,后者侧重教育引导。
杨时无法揣测陈言的意图,不明白他为何提出这个问题。
万一答错,他怀疑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餐了!
------------
他毫不怀疑陈言会做出这样的事!
不信,看看西夏境内及大同府的那些纪念碑就知道了!
这位可不是心慈手软的人!
杨时略显紧张,犹豫片刻后答道:“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