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小说 >韩娱超新星 > 第一百三十章 能不能别说了?我一点都不想回忆

第一百三十章 能不能别说了?我一点都不想回忆(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如果你看到了这段话,说明你正在阅读防盗章节。笔趣阁 Δn请前往主站订阅本书,谢谢。如果误订了防盗章节,请重新下载,给各位添麻烦了,抱歉。

本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的关系。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的关系。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本章接着上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上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章里,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本章中,许多本子引到“少私寡欲”结束,把“绝学无忧”作为下章的开端。本书主张把此句放在本章的观点,“绝学无忧”正可以与前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列。

前苏联学者杨兴顺认为,“作为人民利益的真诚捍卫者,老子反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切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下德的圣人借此建立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而只有朝甚除的人们才能享用这种文化的物质财富。不宁唯是,这切产生虚伪的文化还腐蚀了淳朴的人民,激了他们对奇物的。这种文化乃是乱之。从这些表白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老子斥责统治阶级的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和具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是矛盾的,即和天之道是矛盾的。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它对人民毫无益处。由此可风,老子反对统治阶级的文化,否认它对人民的意义,并提出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老子的政治主张虽不可取,但他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并非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对于“绝学无忧”句,在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种认为,“绝学无忧”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这种解释认为老子要毁灭切文化,当然也就不要学习了。这种意义认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创始人,是倡导愚民思想和政策的鼓吹者。另种意见认为,“绝学”,指抛弃那此讲圣智仁义巧利的学问,将其置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作到无忧无患。还有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绝”,其实就是绝招的“绝”,是指至深独到的学问,老子认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获得对私欲无所冲动的自由。这种意见认为老子正是这样的具有绝学独到的人,表明了他的学习态度。

老子从辩证法的原理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在本章里,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作了对比描述。它揭露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是指他个人,而是种有抱负有期望的人。“众人”“俗人”指社会上层。这些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并无严格标准,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说“我”是“愚人之心”,这当然是正话反说。世俗之人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说,“老子对当时许多现象看不惯,把众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却故意说了些贬低自己的话,说自己低能糊涂没有本领,其实是从反面抬高自己,贬低社会上的般人。他在自我吹嘘自我欣赏,最后句,说出他的正面意见,他和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得到了道。”在老子看来,善恶美丑贵贱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在这里,老子也说了些牢骚话,使人感到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说明自己在价值观上,在生活态度上,不同于那些世俗之人,他们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老子自己则甘愿清贫淡泊,并且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

从本书第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步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些特点。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