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小说 >韩娱超新星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好像有些不认识你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好像有些不认识你了(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如果你看到了这段话,说明你正在阅读防盗章节。 n请前往主站订阅本书,谢谢。如果误订了防盗章节,请重新下载,给各位添麻烦了,抱歉因为布章节时间问题,十五分钟后更新正确章节,给各位添麻烦了,非常抱歉。

道可道也1,非恒道也2。名可名也3,非恒名也。无名4,万物之始也;有名5,万物之母也6。故恒无欲也7,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9。两者同出,异名同谓10。玄之又玄11,众眇之门12。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2恒:般的,普通的。

3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4无名:指无形。

5有名:指有形。

6母:母体,根源。

7恒:经常。

眇ia:通妙,微妙的意思。

9徼jia: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10谓:称谓。此为“指称”。

11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12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范畴时并不完全致,有的认为它是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展变化。总之,在这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1,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2,而不责3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4。天道无亲5,常与善人。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1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2契:契约。

3责:索取所欠。

4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5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本章有“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句,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因为“无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对哪物有特别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向那些剥削者进行劝说,劝他们积德行善不要扰害百姓,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他在本章里特别强调这点,他说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这肯定还留下残余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与人结下怨仇,即要求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与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上策。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那就会与民结怨,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下策。

小国寡民1。使2有什伯之器3而不用;使民重死4而不远徙5;虽有舟舆6,无所乘之;虽有甲兵7,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9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0,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